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标志着A股“政策底”的出现。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底”虽然略晚于“政策底”,但相差时间并不长。因此,与其继续悲观谨慎,不如积极寻找机会,比如哪些板块调整比较充分?后续可以博弈哪些方向?

一、各行业调整到哪里了?


(资料图)

01、从最大回撤看,调整已接近历次熊市

2005年以来,A股市场共经历5次大级别调整。在本轮调整过程中,金融、周期、消费、成长的最大回撤,均已接近前4次平均水平。考虑到A股市场波动有所降低,本轮调整幅度或已相对充分。

02、行业低估“无可置疑”,已与2014年牛市启动前相当

回望历史,A股的底部区域往往对应着大多数行业的低估,比如2014年7月、2019年1月、2020年4月,以及2022年10月底,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50%及以上的行业,近十年估值历史分位数小于30%。回到当下,这一数值又回到50%左右,行业中有色金属、电力设备、煤炭、银行、医药生物的估值相对更低。

03、A股“赚钱效应差”,但当前估值性价比高

现实投资中,“悲观情绪”、“好价格”,以及后期的“好收益”,往往会同时出现。背后的逻辑在于,悲观情绪会导致投资者抛售行为的出现,抛售行为使得价格大幅下跌,若在此时买入,后期的“好收益”也就“顺理成章”了。随着悲观情绪的演绎,当前全部A股市盈率PE(TTM)中位数已回到24倍左右的低估区间。

04、“政策底”确立,改善或正在由量变走向质变

“7.24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18证监会一揽子措施”快马加鞭,“8.27印花税减半征收”周末重磅来袭。尽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近期这一系列利好政策一脉相承,更要重视其可能产生的“叠加效应”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基本面修复的力量在持续扩张。

二、后续可以博弈哪些方向?

05、“政策底”之下,应该关注什么?

历史上的三次“政策底”后,金融、成长、消费风格6个月内表现较好。一方面,政策往往会推动金融的积极修复;另一面,上涨行情中,成长不会缺席;最后,当经济企稳,收入预期改善,消费的价值或将得到凸显。

06、金融地产:政策暖风频吹,是弹性的主要来源

“政策底”出现时,一般经济的状况都不怎么好。在这个阶段,政策的意图是期望通过需求侧的提振,使得经济能够企稳,或者“托底”经济。此时,往往会出现利率下调,或者地产消息面的刺激。市场对金融地产的预期,也将在这一刻发生反转。

07、科技成长:新一轮产业周期开启,或存在改善的潜力

上涨行情中,科技成长不会缺席。一方面,此次“政策底”的背景下,科技成长还处于产业趋势爆发,以及国内自主可控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成长与价值风格比值处于历史低位,未来或存在改善的潜力。

08、医药生物:回撤大、低估值、低机构持仓

2021年以来受集采政策、医保谈判、疫情反复等影响,医药板块经过了长达两年的“跌跌不休”,回撤幅度超40%,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均较为极致。近期行业反腐升级再度对医药板块的情绪形成冲击,不过在“预期低+估值低+机构持仓低”叠加的底部时刻,情绪的冲击或恰恰能创造较好的左侧布局机会。

09、消费:调整已较为充分,等待业绩拐点与海外宽松

2005年以来,消费板块共有五轮牛熊转换。前四轮中,上升期平均持续834天,平均涨幅为263%;下降期平均持续389天,平均跌幅为46%;此次消费调整已达922天,调整幅度为42%。由此可见,本轮消费调整已兼具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继续往前看,消费的机会或需等待实物消费业绩拐点向上(地产核心)或服务消费估值支撑(海外宽松)。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