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营收4.61万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带动广东工业乃至广东经济增长的主力引擎。事实上,自2020年广东高标准提出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三年以来,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广东20个战略性集群增加值占广东GDP比重超过40%,已拥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8732”发展格局,也正成为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重要抓手。

在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过程中,如何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发挥产业生态建设作用,成为“稳链”“强链”的链主企业;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帮助实现“补链”的同时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如何形成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和科创土壤,让人们乐于在广东投身产业发展。一直是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支持产业发展各方绕不开的课题。

今年以来,南都·湾财社围绕金融赋能制造业展开系列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传统依赖简单人力投入、低技术水平的低端制造模式已明显乏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是广东制造业的必然选择。然而要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下大力投入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制造业企业急需金融赋能。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赋能制造业,也迎来了从如何支持大企业转型到满足大量实体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支持产业环境提升等多层次、全方面挑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赋能战略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大象奔跑”需要金融撬动

2022年,在国内外复杂环境带来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广东产业集群“万亿俱乐部”迎来了一位新成员:2022年广东汽车制造业产值超过1.1万亿元,首次实现了超万亿元营收,成为广东第八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

汽车本是广东一大传统支柱产业,但就在数年前,广东汽车产业曾面临产销双降的紧迫危机,增长乏力。而让这一“大象”级产业再次奔跑起来,实现营收跨越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投身新能源、智能化等转型升级方向带来的发展新动能。2022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130万辆,同比增长140%,占全国总产量约18%,从而带动2022年广东汽车产量超过41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由此可见,制造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广东产业未来实现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和汽车产业类似,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家电、绿色石化等广东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纷纷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在此过程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传统成熟企业投入技术改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小科创企业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等,都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撑。

2020年末,多家银行与广东省工信厅联合签订支持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各方面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对这些产业中的广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如今各家也均交出一份成绩单,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以下简称广东建行)到目前已累计为超7万家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提供综合融资支持超9500亿元,累计融资服务企业数、累计融资金额均居合作银行前列。

当前,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系列培育政策生效周期已过半,在进行中期评估后即将结合“制造业当家”等要求和新发展格局进一步谋划升级。在这个时间点,广东建行也在紧跟广东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大环境等产业布局的步伐,加大力度服务制造业。截至目前,广东建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100亿元,年内累计投放超1300亿元,为分行第一大贷款行业,余额及新增均列建行系统第一,“金融赋能新广东”力度迈向新台阶。

建行广东省分行着力推进新金融实践,服务某大型中国船舶企业探索研究绿色智能、环保高效的汽车运输船。

以新模式扶持新兴企业

巧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新与活力,是广东民营经济的底色和招牌,也是未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关键力量。正是不断有中小微企业积极投身广东各地各行业创新发展,才让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未来更显勃勃生机。

近年来,中小微企业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变化,相比大型成熟企业更容易受到冲击。而一些自身实力过硬挺过一段危机时期的企业,不少又在面临新机遇、订单大增时“缺少弹药”,难以快速扩产抢占市场。这些中小微企业面对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金融力量的普惠支持。

不少中小微企业是大型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虽然它们各自的体量和融资需求金额并不大,但数量众多,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不可或缺。例如在佛山,建行为一家上市防水科技企业的下游经销商提供了融资渠道,协助其全国56个办事处1000家经销及服务网点实现集约化管理。通过一系列金融举措,该企业下游经销商融资难、融资贵、银行授信门槛高等问题得以解决。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这不仅解决了链条上核心企业对经销商资金监管和托管的问题,也满足了核心企业下游几百家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让整条产业链得以更加顺畅高效运转。为此,广东建行已成立了“金融产业链链长制”,组建20个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团组,以“供应链金融”畅通产业链发展。

而对于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来说,它们往往在发展早期的研发阶段投入大,但因缺少抵押物难以通过银行传统授信思路获得贷款,融资难问题较为普遍。要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银行有创新思维。

为企业技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关键要素进行立体画像,提供精准资金支持,促进科技金融配套科创企业发展,广东建行全国首创“技术流”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四流合一”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于发展阶段更加靠前的科创优质企业,广东建行还以投贷联动一体化思维在广佛莞探索设立私募股权基金,推出特色化投贷联动信贷产品,已累计为900多户智造创新、前沿技术企业投放信贷支持21亿元。

建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供应链金融,为某大型新材料科技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支付、融资手段多样化的平台,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打造高质量产业环境

要“留人”更要“引才”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这句民间俗语的带动下,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广东追寻赚钱机会。其中,自己开办企业的是一小部分,更多年轻人则投身广东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有专家认为,广东这些年积累的大量产业技术工人、专业工程师,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世界其他湾区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近年来,全国诸多制造业企业遭遇“招工难”问题,“年轻人重回制造”成为行业聚焦话题。剖析其中原因,生产环境、居住环境等各方面,是推动年轻人回笼制造业的原因之一,新一代制造人需要更多自我价值认同感。

在被誉为“中国瓷都”的广东潮州,就有一家聚焦日用陶瓷智能化研发及生产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准备对产业园宿舍进行智能升级,希望通过改善员工居住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研发人才。但因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需持续维持并加大生产投入,现有流动资金规模暂无法支持宿舍升级改造需求。

在了解情况后,广东建行通过定制服务方案,为该企业提供了住房租赁经营贷款用于宿舍改造升级,同时提供了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在金融支持下,该企业员工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极大降低了生活成本。从区域产业视角来看,更是帮助擦亮当地“瓷都”城市品牌,有利于引进更多技术人才。

在广东,如何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一直是一项重要课题。2023年2月,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广东将积极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3月,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是广东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解题”的重要手段。

而在此过程中,产业园区要打造高质量的产业环境,也需要金融助力。为此,广东建行建立了“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园长制”工作机制,推出了“产业园建设贷款”、“粤建通”、“厂房购置贷”等专属产品以及“粤园惠企”综合服务方案。

据了解,目前广东建行已与超160个园区签订合作意向书,成功为超80个园区上线智慧园区系统,为超3900家入园企业提供集物业收取、停车、食堂、监督、预警功能的一站式园区生态服务。在金融助力下,不仅在珠三角,在粤东西北也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焕然一新,为广东新一代产业人才提供环境舒适、生活便利、配套齐全的工作发展环境。

建行惠州开发区支行工作人员走进专精特新企业制作车间,通过调研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方案。

“新制造·建力量”

湾区金融赋能新制造系列深调研启动

从产业链条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到中小微企业和科创企业研发创新、做大规模,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到打造更高质量的产业园区生产生活环境……正如广东万亿产业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要“再造一个新广东”,意味着广东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方方面面都将面临变革与挑战。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服务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取得更好发展迸发新动能,从而让金融源源不绝,是让金融业务真正成为“活水”的必经之路。当前,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头部金融机构,在比较各自金融业绩之外,已越来越多地将服务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力度、服务制造创新企业的领先性以及针对性的服务模式作为机构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已渐成共识。

今年以来,南都·湾财社重磅推出“金融赋能新广东”系列专题调研。前期调研发现,广东建行作近年来结合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在金融支持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数据上走在前列,在上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大课题方面也不乏亮眼“答卷”。

即日起,南都·湾财社将启动“新制造·建力量”主题湾区金融赋能新制造系列深调研,将针对广东建行金融赋能广东制造业的做法实效,通过调研广东建行支持的产业链核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各行业代表性中小微企业;以及支持制造业园区服务的实际做法,总结“建行”模式,从而为“金融赋能新广东”寻找杰出样本。

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戴越

执行统筹:徐劲聪

执行:叶桐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