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景正盛。在细雨绵绵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桥驿镇。“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作为一片孕育了15处红色遗址与26位革命英烈的红色沃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烙上了红色文化的印记。
(相关资料图)
俯瞰桥驿镇 小组自摄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民福村。这里是孕育了“新华英烈”第一人周以栗的村庄,充裕着浓浓的革命情怀与文人气息。我们拜访了曾与周以栗为邻的周之府老人一家,他的母亲曾与周以栗有过几面之缘。“我母亲那时候也小,只知道周以栗从小就很聪明,口齿也很凌厉,村里的人都夸他。后来他回来过几次,每次都是一身长衫,感觉就是个书生。”
周之府老人家的隔壁就是周以栗故居。此时,一位老人正在修建着屋旁的一棵栗子树,这是民福村的老书记袁根文。在他心目中,这棵栗子树就像周以栗一般,一直挺立在这里,不曾离去。也正是在他的引领下,周以栗故居如今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走进周以栗故居,一进门,便是一面夺目的红旗,上书“新华英烈第一人周以栗”,一下便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思想激辩的年代。在这里,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新华社前身——红中社的故事。作为第一任负责人,周以栗领导红中社及时向外播发党的方针政策,并将从电台中侦听到的敌人信息传递给红军,使红中社最大化地发挥了党的喉舌耳目作用。
伫立屋中,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周以栗为革命奋笔疾书的荡气回肠。革命未尽、生命不息,便下笔不止。这是周以栗对新闻战线的坚守,更是对心中信仰的追随。
第二站,我们踏着氤氲的空气走进了群力村。“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截止现在,群力村已经走出了七位烈士。在这里,红色基因似乎融进了每个村民的骨血里。群力村书记莫建昌告诉我们,这些年群力村一直致力于红色景点的维护以及革命故事的传播。“要把这种红色文化和烈士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尽管过程很艰难。”
与群力村莫书记采访交流 小组自摄
樟树掩映下,影影绰绰可见一栋老屋,这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旧址。走进屋中,我们看到一条扁担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周炳文作为湖南省委机关的秘密情报人员,就是用这样一条扁担,帮助党运送物资、传递文件、并掩护党内同志。在这里,我们还看见了周炳文烈士留给妻子莫福贞的绝命书。一条扁担,担的是周炳文身为革命者的使命;一封绝命书,书的是周炳文对革命的决心,他说,“莫氏贤妻,我为劳苦大众谋幸福而死,死得光荣,死得其所。”
走进一片幽静翠绿的山林,我们沿着石阶缓步行至烈士墓前。伫立于此,周遭只剩雨滴敲打绿叶的声音。然而,凝视着烈士的姓名,我们的内心却波澜四起。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位于洪家村的湖南和平解放秘密电台旧址。展览处有一石碑,阴刻楷书“商农庄”, 多年风雨的洗礼让石碑由一道裂纹贯穿,但仍留存至今,正如同当年秘密电台小分队矢志不渝的坚守与拼搏。
当我们走到旧址中的一处角落时,一阵阵滴滴的电台声传入耳中,是由摆放在旧址中的一组电台自动发出的,将每一个参观者不由自主地带入到当年地下情报工作的紧张气氛中,彷佛能看到周竹安等英烈昔日在此传递情报的身影。
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做心怀天下的大事,我们心中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沿着这里的红色足迹,我们继续前往桥驿镇的其他红色革命遗址。在黑麋峰村,我们与罗养真烈士的后代交谈,阅览烈士故居中贴在墙正中被仔细保护的资料,并来到罗养真烈士墓前悼念;绿水青山环抱的乡间,我们深入探索了曾经的狮子山抗日战壕、青山坳抗日战壕遗址,感受浸染了烈士鲜血的土壤。
罗养真烈士故居内 小组自摄
小组成员与罗养真烈士后代交谈 小组自摄
一天的旅程结束,而我们的探索和思考刚刚开始。踏上红色沃土,重温桥驿镇15个红色阵地与26位红色英烈的红色故事,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在红色遗址保护方面,对桥驿镇部分红色遗迹进行测绘,纪录红色遗址的房屋结构、立面材料、开间进深等信息,力图为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后续修复提供最新、准确的基础数据。运用数字化建模、技术图纸绘制、数字化建模技术,对桥驿镇部分红色遗迹进行数字化建模,力求建立准确的数字立体模型,最大程度记录红色遗迹当前状况,预防未来未知风险,实现以新技术手段对红色遗迹的科学性保护。在红色文化创新性宣传方面,为桥驿镇15个红色阵地和25位革命烈士制作系列介绍图文、人物海报、手绘图画、明信片等创意设计产品;运用数字化建模、技术图纸绘制、数字化建模结合PS设计排版,进行包括历史沿革、模型爆炸图、人物采访的小图分析,将多种信息浓缩以艺术性的视觉效果呈现,助力其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电台工作站旧址建模及爆炸图 小组制作
湖南红色文化绵延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桥驿镇是长沙的缩影,更是湖南的缩影。细雨洒在石阶上,我们原路返回,回望这片红色沃土,不见滚滚硝烟,唯有宁静与安和。
小组到各红色遗址调研 小组自摄
作者: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本科生 米芸娴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杨雪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陈斓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张艳楠
团队成员:米芸娴,王小川,杨雪,吴伟杰,张艳楠,陈斓,凌锶津,邹佳怡,汪涛,邓静雅
团队导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唐珍名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杨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