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以规模大、链条长、带动效应强等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能源安全更是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继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的新能源行业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渗透率逐渐增大,其并网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新能源配储带来的市场需求对储能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能源问题是中国与世界最大的共同利益,天然拥有全球化的市场。目前中国储能行业在全球已处于领先地位,预计2027年其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万亿级别,如果加上周边产业,规模还可能出现成倍增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储能装机规模屡创新高 一级市场十分活跃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我国的储能行业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规模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已位于全球前列。CNESA数据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功率规模首次突破7GW,累计规模达到13.1GW;新增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GWh,累计达到27.1GWh,均较2021年同比增长超过200%。

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能源转型研究中心张鹏,在近日由中国能源报和上海太阳能学会联合主办、乐创能源协办的“新型储能投融资研讨会”上表示,预计从2023年开始未来三年新型储能装机量的复合年化增长率将超过50%,到“十四五”末,预计中国新型储能装机有可能超过50GW。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模已经远超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GW装机的目标。

作为对新兴产业最为敏感的一级市场,储能市场的火爆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张鹏强调,从2020年至2023一季度,在一级市场中,共有124家储能企业获得了融资,融资金额共计405亿元。其中,仅2023年一季度融资金额就达95.6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融资金额将同比增长超200%。此外,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还显示,过去三年中国储能行业一级市场的并购交易总额突破了1000亿元,2022年的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实现了翻倍,行业成长性十分显著。

从参与机构来看,过去三年共有超过500家VC/PE参与到了中国的储能行业发展当中,其中,红杉、小米、峰和资本、中科创星等机构表现最为活跃。由于储能领域的创新企业通常技术壁垒和估值都较高,因此产业资本或深耕相关产业的VC/PE往往更具优势。

工商业储能将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

从场景来看,新型储能行业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也可以将前两项称为表前侧,把用电侧称为表后侧。其中,发电侧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稳定性,并快速响应电网的调频调峰;电网侧则是提升远距离输电网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并同时提升其经济性;用电侧则是按使用场景分为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以及微网储能,主要目标包括降低使用成本,并提升安全性和能效。

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曾韬表示:“从全球装机总量上看,表前侧地面电站大储占有69%的份额,仍然属于行业的中坚力量。从增速上看,过去两年,家庭储能增速较快,但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工商业储能开始发力,预计2023年和2024年工商业储能将会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他还提到:“在需求快速推动的过程中,储能行业演变出了新的商业模式。随着新政策的陆续出台,独立储能的商业模式逐渐跑通。在多样化的收益来源下,部分省份如山东省的IRR已经接近7%。这些独立储能项目,预计今年和明年会逐步落地,这将进一步推动工商业以及风电光伏配电储能的快速成长。”

独立储能是指独立储能电站,它们可以不受位置限制,直接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其盈利模式包括共享租赁、现货套利、辅助服务和容量补偿。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显示,2022年,独立储能项目并网占总储能项目并网规模的40%左右,进入EPC/设备招标阶段的项目达109个,规模约13.6GW/29GWh。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推行尖峰电价机制”。广东、河北、江西等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政策拉大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根据CNSEA公布的2023年2月工商业电网代理购电电价,全国有19个地区的最大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其中广东省(珠三角五市)、湖北省、湖南省的最大峰谷价差超过1元/kWh。

“随着电力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频率的不断增长,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将越来越明显,其IRR可以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叠加锂电池成本的下降,未来中国工商业储能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曾韬说。

今年是工商业储能的元年,企业和投资人都非常关注其经济性。作为专注于工商业储能这一细分的创新企业,乐创能源董事长兼CEO潘多昭表示:“对于分散式或者是中小型的工商业来说,有几个比较关键的点,第一是资产本身的质量,包括技术要素、成本要素和运营要素,这决定了收益率和投运以后真正的价值兑现。第二是需要较好的金融架构,这种架构要与资产特征和公司股权特征相对应,并持续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这非常需要投资者去发现。”

储能生态正日渐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储能行业已经呈现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状态,包括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以及氢储能等。不同的技术路线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使用场景。其中,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锂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中的一类细分,最为一级市场所关注。

张鹏表示:“在2022年中国新增的新型储能装机量中,有95%的份额是由锂电池提供的。在124家获得融资的储能企业中,有82家来自锂电池相关产业,并且从事锂电池研发制造和各类集成的企业估值一般都较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受成本、能效、环保等因素影响,除了锂电池外,近年来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液流电池等其他技术路线也受到了市场的重点关注,很多本身处于锂电池相关产业链的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不同的技术路线,或者采用与锂电池混用的技术路线。尤其是钠离子电池,虽然目前尚未有企业实现量产,但已十分临近,因此市场热度也与日俱增。今年4月份,奇瑞与宁德时代共同宣布,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将首发落地奇瑞车型;上周,中比新能源刚刚发布公告,宣布与华宝能源就钠离子电池研发达成深度合作。

同时,由储能行业衍生而来的周边行业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行业生态得到进一步完善。张鹏说:“随着锂电池和其他形式电池的大量应用,资源回收非常重要,因此电池回收行业尤其值得关注,目前有前瞻性的公司已经纷纷在这个领域有所布局。”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仅2023年一季度,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就达到1.2万家。不仅宁德时代、格林美、比亚迪等头部上市公司在电池回收领域重点布局,同时,市场上还成长出如杰成新能源、瑞隆科技等众多创业公司。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电池规模的快速增长和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电池回收行业的技术和装备也将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