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角(贵阳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是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23年3月20日至21日,贵州省项目观摩暨“四新”“四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召开。省委书记徐麟强调,“要突出目标导向狠抓当前经济工作重点”“要全力推动工业明显好转”“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借此,贵州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先导的工业调查研究序幕正式开启。
当前,在贵州存在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多层次工业体系的共生背景,高质量项目建设要在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上发挥“牛鼻子”作用,要以夯实工业2.0体系为基础,整体推动工业2.0向工业3.0体系过渡发展,并由点及面地逐步实施以智能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的工业4.0体系建设。贵州要以这次重大项目观摩为引导,进一步深化工业调查研究的着力点,促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相关资料图)
工业调查研究的着力点,要放在重塑制造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上——
从这次观摩的项目类型来看,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以及以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然成为贵州现代化产业蓄势聚力的风向标。当前阶段,贵州工业经济的新动能,既体现在以产品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活跃方面,也体现在培育精益生产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系为主的高端装备、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配件制造的协同体系方面,还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贵州工业经济新动能整体上还处于孕育期向爬坡期过渡阶段。对标孕育期和爬坡期的内在特征,既表现为对经济增长动力支撑作用处于起步、逐步提升但仍未形成核心支撑力量的特殊阶段,也表现为处于发展脆弱期和风险容易爆发的特定阶段。工业调查研究的着力点,要放在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为主的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方面。理性分析贵州锂电项目与周边省份及全国的竞合关系,主动出击与四川、重庆形成经济西三角的超大规模产业联盟,用以抵抗产业脆弱期的竞争风险,夯实贵州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基础。
工业调查研究的着力点,要放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关键环节上——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的打造上,更体现在产业融合能力体系的构建上。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常常提出贵州工业要链式发展,工业产业要在强链、壮链、补链上下功夫,的确应该但也不完全如此。如果没有相衔接相贯通的产业融合生态体系滋养,“拉郎配”式的产业链填充是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不少地方政府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采取的各种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本质上仍然是沿袭经济开发区的老思维、老模式、老办法,来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运行和升级,忽略了企业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要充分发挥航空航天、工程及矿山机械等领域中央在黔企业在新方法提出、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项目建设为纽带,抓好产业融合点、培育融合支撑点、把握政策着力点、扎牢利益联结点,探索军民融合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机制,推进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国民经济与国防经济之间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工业调查研究的着力点,要放在谋求打造“国有+民营”协同合作新格局的关键环节上——
在贵州十大工业产业中,许多产业链链主都是国有企业、甚至是国有企业群,促进“国有+民营”在科技创新、固链强链塑链等领域实现自主安全可控的协同合作新格局,是践行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形式。例如,贵州近期将盘江煤电集团更名为贵州能源集团,吸收合并乌江能源集团,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发展壮大能源集团来实现上市公司做强做大,为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做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推动国企资本打造形成千亿级全国清洁能源供应商的同时,还应强调其作为产业链链主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全省能源战略重点实施主体、清洁能源开发主体、能源技术创新主体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设主体,能源集团在未来的运营中,应该通过需求牵引和供给关键资源带动相关民营企业发展。在新一轮找矿行动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煤炭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等方面,要与民营企业共建重点项目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壮大科技型民营企业。
工业调查研究的着力点,要放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上——
当前,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囿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龙头型科技企业数量不足、各产业间科技要素资源分散、高水平科研平台发展乏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困难等因素,很难在短期内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创新产业集群化。因此,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和企业要形成合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建设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及提升自我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鼓励企业科学研究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地方职业学校、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提高研究项目成果转化率,促进职业学校、科研部门与制造业部门同频共振。
[陈海勇单位/贵州省委党校,蒋莉莉单位/贵州省社科院;本文为贵州省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2023年度国发〔2022〕2号文件专项研究课题(CXZC23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当代贵州》2023年第19期
编辑 徐涛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