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插队”事件仍在发酵。起因是,此前,在浙江东阳某景区的检票口,婆孙二女子疑似插队,遭到一男子劝阻,当场不忿,狂怼对方。相关视频被传上网后引发热议。当事人称,当时是排错队后“平移”换队。如今,两人行踪疑被偷拍,且形象被恶搞成表情包,更有商家借此牟利。

根据《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显然,把当事人的形象做成表情包,并以此出售牟利,是明显侵犯他人的肖像权,这样的违法行为比“平移插队”恶劣得多。

同样恶劣的是对当事人的持续网爆。视频火了之后,不少人对当事人情绪激动状态的形象极尽调侃之能事,纷纷评头论足,进行声讨,之后还疑似跟踪偷拍当事人的行踪,甚至还有人指出,“2019年在无锡某景区遇到婆孙插队,而且也吵了”。这种持续的、对当事人行为“挖祖坟”式的进行网络曝光,无疑也比“平移插队”的行为更加恶劣。


(资料图)

但吊诡的是,这些该抵制的网爆行为,一些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不妥。好像只要动机正当,站在道德高地,就可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审判”,哪怕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也在所不惜。

可问题是,当事人“配得上”这样的“喊打喊杀”吗?尽管在视频中的嚣张嘴脸确实令人厌恶,但扪心自问,谁生气时候的表情经得起一帧一帧的审视呢?即便当事人真的插队了,充其量也就有过错,只是个道德问题。

这么说不是为现实中的插队行为辩护。不可否认,插队行为的确让人反感,大家都在排队,可能都排了几十分钟甚至好几个小时了,此时有人突然插队、不守规则,着实会让人火冒三丈。但就像刑法里的罪刑相当原罪——根据罪行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法律尚且如此,道德也不应例外。简单地说,当事婆孙的错误行为,经不起公共舆论场这般“喊打喊杀”。

就像胡锡进所言,“大过节的,出门是为了放松开心。各景点人很多,应尽量避免冲突,有了冲突要小事化了。把普通人的冲突情景不打马赛克放到网上,这种行为不应允许。”人与人生活中难免有些矛盾和冲突,我们不是公众人物,“茶杯里的风暴”就让它在“茶杯里”解决,没必要上升到公共舆论场,成为一种“舆论狂欢”,越走越偏。

此前还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热搜,说“插队母女欠四川人一个道歉”(一开始舆论以为是母女,当事人之后回应称是婆孙),平心而论,这个热搜正常吗?网络平台一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能成为不正常的“舆论狂欢”的推手。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杨芮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