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建设“海上福州”,壮大富民产业
人勤春来早海上“蛏”耕忙
(相关资料图)
渔民将蛏苗播撒在滩涂上。
蛏苗。
人勤春来早,育苗备耕忙。眼下,连江沿海迎来种蛏季,绘就了一幅幅壮阔的海上“蛏”耕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乘着“海上福州”建设东风,我市不断壮大海蛏等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海上“蛏”耕图
连江是我省重要的海蛏养殖基地。眼下,在浦口、晓澳等沿海乡镇,渔民们翻耕滩涂、播种缢蛏,忙得热火朝天。
近日,记者在浦口镇中麻村附近海域看到,数十名村民正趁着海水退潮,用锄头等工具插杆整滩,将蛏苗均匀地播撒在滩涂上。随着潮水完全退去,长约3厘米的蛏苗像是金豆一般,密密麻麻地铺满滩涂。
“种蛏和种水稻是一样的,时令性很强,要赶在清明前完成。”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林安国告诉记者,每亩地一般需要种苗12万粒。
据他介绍,播撒过后,蛏苗会在2个小时内钻进滩涂,后期无需施肥,只需加强管理,防止海砂盖过蛏田即可。等到农历六月,缢蛏就进入采收期,预计每亩可采收2吨缢蛏,产值可达6.4万元。
“我们的缢蛏鲜美多汁,除了本地人爱吃,还远销浙江、江西等地。”养殖户张由盛介绍,中麻村位于敖江入海口,滩涂广阔,淤泥丰富,因此养殖的缢蛏长度长、个头大、肉质也肥美。
中麻村村干部张孝健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帮助渔民们备战海上春耕,连江县水技人员深入一线,帮助解决缢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此外,中麻村还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达成结对帮扶关系,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据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近年来,连江县缢蛏养殖面积达2.058万亩,年产量达4.17万吨,产值达12亿余元。
“蛏”起致富梦
然而,在前些年,中麻村还是个贫困村,村容环境也差,到处是“蛏壳遍地、苍蝇乱飞”的景象。
中麻村党支部书记林新告诉记者,为此,中麻村实施了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程,尤其是做大缢蛏、紫菜、花蛤三大富民产业。
如今,中麻村缢蛏养殖规模已达上千亩,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去年缢蛏丰收,我的收益接近30万元。所以,今年还要多养殖几亩。”像张由盛一样,不少养殖户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中麻村还探索“缢蛏+文旅”等模式,建成了渔业文化展示馆、乡村振兴主题馆等打卡点,举办了缢蛏开锄节,让渔民也吃上“旅游饭”。
值得一提的是,中麻村是连江的“长寿之乡”,村里90岁以上老人有10多人,其中不乏六代同堂,不少老人从事缢蛏生产工作。而缢蛏富含“长寿元素”硒,是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为此,中麻村将缢蛏文化和长寿文化相结合,开发了“七味蛏”等12道蛏宴。
中麻缢蛏还要走得更远。村企福州海耀水产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孝耀告诉记者,公司生产中麻紫菜等精加工产品,把产品卖到了美国等国外市场。今年,他准备开发缢蛏等精深加工产品,打响中麻缢蛏品牌。
无独有偶,福州第一大村——晓澳镇百胜村,也通过培育缢蛏等特色产业,形成了3000多人的养殖规模,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了福州远近闻名的“缢蛏之乡”,吸引了不少游客。
渔业产值全国第一
缢蛏产业的做大做强,是“海上福州”建设的一个缩影。1994年6月,福州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明确了水产养殖业等重点产业。
近30年来,在福州的北翼,缢蛏与鲍鱼、海带、紫菜等富民产业,助力连江水产品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其中,海蛏等贝类的总产量曾占到全省产量的一半。
在福州的南翼,福清成为我省重要的海蛏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4.79万亩。
记者也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21年,福州海蛏产量达13.67万吨,约占全省的一半、全国的六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多点开花”,2022年,福州市的渔业产值或达675.4亿元,居全国首位。(全文共1624字)
关键词: